10月17日上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東方市民音樂會”上,鋼琴家沈文裕在音樂會結束后加演了清澈繾綣的《夜曲》和運指如飛的兩個不同版本的《野蜂飛舞》,主持人張民問他,為什么選擇又加演了三首曲子呢?是因為今天的觀眾讓你興奮嗎?沈文裕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今天這個音樂廳的效果比較好。”全場發出零星的笑聲,主持人有些尷尬,停頓之后又再度追問,“除了音樂廳聲音好之外,觀眾怎么樣呢?”沈文裕想了想,并不算情愿地順勢下了“臺階”:“觀眾,也很好啊。”
主持人的問題和沈文裕的回答都并非沒有道理,作為一場公益普及型的音樂會,觀眾從最初樂章之間頻頻鼓掌到經過主持人的“調教”,遵照“規律”,只有“鋼琴家站起來”之后才能鼓掌,“禮儀”規范的同時也難免讓交流互動顯得生硬,這也許是令沈文裕不夠“享受”的原因;而“音樂廳的效果好”,對于這個擁有一流技術卻長年只能接到三線城市和琴行展會等演出邀約的鋼琴家來說,是如此彌足珍貴。
沈文裕這個名字在音樂圈子里逐漸成為一個“傳說”,這個曾經是重量級的伊麗莎白皇后比賽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冠軍的青年鋼琴家,起點與技術都毫不遜于郎朗、李云迪,即便是這些年跌入職業生涯谷底飽受非議,業內人士也從未否認他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與他的天賦如影隨形的還有諸如“傲慢自負”、“生活不能自理”等所謂“天才的缺陷”,以及種種對于他父親親手“毀掉”他的偏執的管控與教育的指控。被排除在主流行業體系之外的8年,沈文裕的父親曾經對鏡頭控訴“一家人是生活在地獄里”。8年來,父親選擇通過網絡讓他不至于被世界遺忘,上千個沈文裕的演奏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而演奏的內容許多來源于網友的“點單”。這條途徑在構建展示平臺的同時,也成為他們接受攻擊的利器,父親成天盯在電腦前逐條刪帖,氣不過時還要與網友對罵。一面是對鋼琴家的同情與好奇,一面是對中式“成功教育”深埋的全民共憤,沈文裕如同一個公眾發泄的出口,承受了諸多風口浪尖的非議。
音樂會前,沈文裕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專訪。沒有傳說中的父母干預,一對一的對話中沈文裕雖然警覺,倒也十分坦誠。他承認自己在生活能力和社交上的確有所欠缺,但“沒有夸張到像個弱智”。他也承認父親的管教的確過于嚴厲,這嚴厲的后果中最讓他苦惱的是“不知道怎么談戀愛”。
在技術中“迷失”的天才
這次上海的音樂會,沈文裕選擇了一套音樂性與炫技性兼具的曲目。上半場的莫扎特奏鳴曲KV331和勃拉姆斯的鋼琴小品OP.118都需要音樂家沉下心來構筑音樂表達;下半場李斯特、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巴拉基列夫的曲目難度漸次遞進,對于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難到飛起來”的炫技“大手筆”。
至少從對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作品的詮釋上來看,沈文裕的琴聲的確十分干凈清靈,對于和聲細節的把控也是滴水不漏。但確實有過于專注細節而在整體美感的營造和布局上有所欠缺。不過至少在這兩首曲目上,不能說他專注于技術而全然不顧及音樂的創作背景與內涵。莫扎特的優雅貴族氣息與勃拉姆斯的憂思并未被忽略,耳熟能詳的《土耳其進行曲》彈奏得平衡和俏雅,也沒有為了追逐討喜效果而失控。
“這些曲目都是我自己選的,其實我很喜歡勃拉姆斯的作品,不如李斯特、肖邦或者拉赫瑪尼諾夫演得多,但是其中有很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間,讓我覺得很接近。”
當然,為他博得更熱烈掌聲和歡呼的依然是那些速度與激情狂飆的炫技性曲目。尤其最后一曲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堪稱“魔鬼的技術”,這首被公認為當今世上最難的鋼琴曲之一的曲子是整套曲目中唯一由演出方要求的曲目,沈文裕雙手流暢、轉換專注、暴烈地“砸琴”,層層遞進的和聲線條展現得清晰而激進,爐火純青的技術令人贊嘆。這樣的時刻,是他能夠構筑的最有自尊的世界。
沈文裕對自己的才能很是自信,問他對曲目的考量,他不假思索地表示:“我的曲目量很大,什么都能彈,貝多芬、莫扎特、拉赫瑪尼諾夫尤其擅長。”與他探討曲目的難度,他說:“我從小學什么都特別快,老師教的東西很容易就上手,自己找教學計劃之外的曲子,一本接一本地彈,沒什么能夠難倒我。”
的確,5歲學琴,8歲便能夠彈奏莫扎特全部的鋼琴奏鳴曲,11歲照譜自學了十幾個小時便能隨CD唱片的速度完整地演奏難度超高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12歲考入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17歲,拿下獲得第14屆伊麗莎白王后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也成了大賽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這一系列的成績對于家學淵源與音樂毫無關聯的沈文裕來說,“天才”二字當之無愧。美國《紐約時報》曾評價:“如果說李云迪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郎朗是激情冒險家式的天才,那么沈文裕則是冷靜的哲學家式的天才,他能舉重若輕地征服任何最高鋼琴技術難題,對音樂的理解更具有內省似的直覺,他將無可爭議地成為一代鋼琴大師。”
一位上音鋼琴系的畢業生對澎湃新聞記者說起自己2008年聽過一場沈文裕的演奏,至今印象深刻,“那么難的李斯特 唐璜 ,他居然一個音都不帶錯的,簡直太嚇人。”鋼琴家、樂評人朱賢杰對沈文裕的技術也是贊賞有加:“他對于鍵盤技術的控制能力可以說是超越常人的。在一些最難的技術片段,他彈來仍然舉重若輕。尤其是,那些密集的和弦、雙音和八度,在快速進行中依然層次清晰。當這些聲音,從他那瘦小的身軀,通過他那并不很大的雙手發出來的時候,真會讓人懷疑,在他的頭腦里面,會不會有一架高精度的計算機,才可能把這么復雜的技術問題,處理得這樣干凈利落。”
然而這些技術的庇佑在這些年逐漸成為沈文裕無法擺脫的累贅。如今公認的沈文裕鋼琴生涯的下坡路是從他德國輟學開始的。當年他是德國鋼琴教育大師凱沫林的得意門生,而父親看著郎朗在中國的風生水起按捺不住強行將他拉回國。而回國之后的唱片和演出經紀合約卻未能如預料般順利履行。這其中有父親操之過急的急功近利,也有行業并不規范的爾虞我詐,如今看來也并非一方責任。而沈文裕從他唯一擅長的鋼琴開始重走漫漫比賽路。已經兩次在國際大賽中獲勝的沈文裕,再度投入到頻繁地各種比賽,但之后他參加的包括意大利的布佐尼鋼琴比賽、波蘭肖邦國際比賽、日本濱松國際比賽、美國克利夫蘭國際比賽等等都未再斬獲佳績,有些比賽甚至連決賽都未能再進入。
有好奇的樂評人在幾年前專門就沈文裕的問題走訪各鋼琴比賽的評委,得到的結論大多是“他在技術中迷失了音樂”。英國鋼琴家埃爾頓第一次聽沈文裕的演奏就表示:“我再也不想聽到他在決賽中的演奏了。有許多時候,他不是在想音樂,而是在想自己能夠表現出怎樣驚人的技術,速度的改變非常隨意,很多處理甚至讓人覺得冒犯(offense)。”鋼琴家鄧泰山把沈文裕歸結為那種“注重技巧,想取悅評委與聽眾,做給人看他能夠彈怎樣難的作品”的選手,認為他應該“更多地接觸其他藝術,更多地思考我們為什么要演奏音樂。”波蘭鋼琴家亞辛斯基說沈文裕將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彈成了普羅科菲耶夫了”。
采訪中,沈文裕并不避談技術的問題,同時也不贊同關于他“技術大于音樂”的評價,“只有技術是可以作為硬指標被談論的,有沒有技術是最容易說明白的,至于音樂,就沒有統一的標準,魯賓斯坦也說過霍洛維茨的演奏從沒有一次打動過他。至于我的音樂怎么樣,我覺得當然我不能一定說是好的,但是我肯定不是不管音樂的。外界說我的音樂不行,那就印證了霍洛維茲的一句名言 人們總是更愿意聽到壞消息 。”
被妖魔化的父子
之前關于沈文裕的種種報道中,父親肖元生總是很搶鏡。大多數時候,父親是搶著替沈文裕擋掉所有問題的角色,信誓旦旦且言之鑿鑿。父親說沈文裕不會說話,對什么人都掏心掏肺,說話不經過大腦,無端又要被胡亂揣測解讀,但最終他種種關于天才和正常人的對立理論卻成為眾人攻擊的根源。
做好了聽沈父保護兒子理論的準備,敲開房門卻只見沈文裕一人在房間里。聽說是采訪,他先讓記者在門口稍等,再開門時他加了一件西裝外套。坐下來聽說沒帶攝影,他又說自己覺得冷,在西裝外加穿了一件搖粒絨馬夾。采訪其間,沈文裕的母親兩度找進入屋內,都被沈文裕“轟”了出去,在門外徘徊了一會兒后,母親也未在采訪現場逗留。
沈文裕說如今父親身體不好,他在外的演出都是母親隨行。吃穿飲食還是母親一手操辦,但在家里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像外界傳聞的那么嚴。“我的活動區域是在地下室,要練琴,然后自己的房間也和父母不在一個樓層,平時是互不干預。雖然外出不多,但是偶爾也會自己出去和朋友吃個飯。”今年年初,一篇名為《沈文裕,一個“天才”的迷失》的報道以及北京電視臺一期《私人訂制》的真人秀節目讓他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對于前者的報道,沈文裕評價“簡直荒謬”,“那篇報道掐頭去尾,有很多歪曲事實的地方,把我爸 妖魔化 ,也把我寫得像一個弱智,其實根本沒那么夸張。”對于《私人訂制》的那期欄目,沈文裕表示,的確令他的狀況有所好轉。
“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我爸也不像以前那么在意網上的惡評了。我自己也慢慢放平心態,不就是一句話,倒霉了唄。其實想想我還是比一些人幸運,畢竟擁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也還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懷才不遇的人也很多,不能總跟好的比。”至于生活能力的問題,“我確實不喜歡過多的交際和娛樂,不管這曾經是我父親還是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我覺得也沒有對錯,不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考量。”
采訪進行大半,沈文裕的狀態逐漸放松,“說實話,我現在對記者采訪有陰影,我本來就不會說話,又有很多人找上門來是為了博眼球,別有用心。”帶著這一份戒心,最初澎湃新聞記者詢問他除了對彈琴外還對什么事感興趣時,他拋出一句,“要不你考考我,來見證一下 我是白癡 ?”采訪中大部分的問題是關于音樂的,沈文裕的回答不算流暢,他說自己確實不知道如何回答,“音樂和感覺都是很抽象的東西,你一下那么問我,我也表達不出來。”倒是問完問題后拉家常,他開始滔滔不絕,甚至主動說起了父親曾經不讓他談戀愛的“辛酸史”。
今年28歲的沈文裕至今沒談過戀愛,幾年前曾經與一個女生短信傳情,被父親認為女生“輕浮、不靠譜”而未能有結果。這幾年父親也開始著急,“我爸說他現在更擔心我討不到一個好老婆,比對我的事業還要擔心。”沈文裕坦言自己其實很苦惱沒談過戀愛這件事,但生活圈子狹窄的確不知道要怎么開始追求一個女孩子,還曾經在追一個女生時被人家看出是“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他說自己想找個單純善良的女生,“如果真的有心動的,我爸媽阻止不了我,現在是還沒遇到。”
不過有一點,肖元生在沈文裕價值觀的樹立中的確根深蒂固,無論藝術或者生活,在談論各種話題的時候,沈文裕總會掉書袋一樣地舉出從莫扎特到霍洛維茲等各位音樂大師人生所遭遇挫折的例子,“古爾德就很少與人來往”、“霍洛維茨也被人家傳言瘋了”,“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他們的愛情要是順利了就寫不出那么好的曲子了”。“向大師看齊”已經成為沈文裕的一份自覺的信條,也許也是他今后面對世界最重要的勇氣來源。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說,“不值得別人來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