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于1891年4月11日出生在烏克蘭的小鎮松佐夫卡,自幼隨母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雖然是一首僅有九小節的簡單寫作,但已顯露出難得的音樂天賦。他13歲考入彼得堡音樂學院時,已寫了四部歌劇、兩首奏鳴曲、一首交響曲和許多鋼琴曲。在音樂學院,他師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在作曲和鋼琴兩個領域表現出色,并以優異成績贏得魯賓斯坦大獎。1918—1932年間,普羅科菲耶夫僑居國外,在歐美旅居多年,作為獨奏鋼琴家,他的巡回演出大獲成功,并應邀作曲。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融合了古典傳統與富于個性的創造,兩者之間平衡協調。他最顯著的特點是抒情性,他晚年的作品顯得尤為深情動人。
普羅科菲耶夫是一位獨立于各派之外的音樂創作者,因為他的作品很難加以分類或定義,而且他本身從不隸屬任何流派或創立任何樂派。他曾經對自己的風格加以分析,自認為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古典的因素”。當時除了“新古典主義”作曲家的某些作品外,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古典化傾向最明顯,尤其在奏鳴曲和協奏曲中,更表現出新古典的表征或模仿18世紀的古典風格傾向。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很有特色,如突然的轉調、大膽的和聲、強烈的節奏以及迷人的旋律等。這些特色從他的鋼琴曲中清楚地反映出來,鋼琴從一開始就是他創作時不可缺少的工具,他以鋼琴來思考音樂形象。他是現代作曲家中以鋼琴為表現媒體,且成果最為豐碩的作曲家之一。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曲不但繼承了19世紀的鋼琴音樂傳統,還在鋼琴這種樂器上,加上粗獷而有魄力的表現,締造了一個新的鋼琴音樂時代。繼德彪西之后,在鋼琴這個領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成果的要數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同時,普羅科菲耶夫還是一位杰出的鋼琴演奏家,具有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據說,他能輕易地彈出任何作曲家所寫的困難樂句。他在鋼琴演奏上的重要創新之處,是將鋼琴視為打擊樂器來使用。他在鋼琴上尋求尖銳、猶如金屬聲般而又富于活力的顆粒性音色。彈琴時,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有鋼鐵般的手指,鋼鐵般的手腕,鋼鐵般的二頭肌與三頭肌。”他獨到的現代鋼琴演奏風格,為20世紀新古典主義鋼琴演奏開辟了新的探索之路。
普羅科菲耶夫一生寫有百余首各種體裁的鋼琴作品,其中九首鋼琴奏鳴曲是他鋼琴曲中最具代表性、最優秀的作品,聆聽這些樂曲便能了解普羅科菲耶夫整個創作生涯的風格變遷。《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1)是他1907年18歲之作。最初有三個樂章,后來進行了改寫,1909年僅正式出版修改后的第一樂章,使之成為單樂章奏鳴曲。從原曲的寫作年代來看,這首奏鳴曲很少有普羅科菲耶夫個性的要素,許多地方有拉赫馬尼諾夫和斯克里亞賓的影響,令人有浪漫派風格之感。曲中充沛的魄力與弱奏的效果,雖已顯示出他晚年的風貌,但仍屬于初期的習作。《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14)寫于1912年,是一首由四個樂章構成的奏鳴曲,作者獨特的個性化要素開始在這部作品中萌芽,比如,大量使用切分音型的輕快節奏和嶄新的和聲處理法,其中第一樂章與第二樂章的旋律要素中,亦有浪漫派的氣息。
1917年對普羅科菲耶夫來說是一個豐產年,那時他一個人住在彼得格勒的近郊,利用這個自我營造的寧靜世界,他創作出許多作品。其中《a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28)與《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Op.29)就是這個時期完成的作品。這兩首奏鳴曲最初創作于1907年,因而在兩首作品的標題下,均附有“出自舊筆記”的副題。為舊作修改潤飾,是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中遵循的一種特有的方式。(Op.28)是一首單樂章結構的奏鳴曲式,由于小巧精美且富于戲劇性,而成為鋼琴音樂會的珍品。(Op.29)則嚴守古典形式,由三個樂章構成,在內容上富于浪漫趣味,洋溢著冥想的氣氛與抒情意緒,與前一首形成對比。樂譜上附有“為紀念M.A.史密特霍夫而作”的獻辭,可能是為悼念這位英年早逝的人物而作的修訂,樂曲之所以充滿冥想的氣氛與抒情意緒,大概也與此有關。
1918年普羅科菲耶夫離開祖國,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為了在演奏與作曲這兩種活動之間獲得滿意的平衡,他在西方呆了15年,度過了成功與失敗交織的日子,作為演奏家他大獲好評,受到歡迎,作為作曲家他卻受到攻擊,這種狀況直到1922年以后才得到逐步改變。1923年他在巴黎寫作的《C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Op.38)是一首意義深長,真正顯示普羅科菲耶夫實力的作品。曲中充滿他獨有的奇特效果與技巧。比如,第一樂章中,樂曲開始時不論是曲調或技巧都很平易近人,但逐漸出現一些臨時記號,因而產生出無比新鮮的音響。普羅科菲耶夫在逝世之年又把這首作品進行了修改。這五首鋼琴奏鳴曲都有著他晚年平易、明晰而抒情的作風。
在完成第五鋼琴奏鳴曲之后,他有整整17年的時間不再寫作鋼琴奏鳴曲。1932年普羅科菲耶夫毅然回國定居。1933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授課,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面對被希特勒大軍入侵的俄國疆土,他一連創作了三首被稱為《戰爭奏鳴曲》的鋼琴曲。這三首奏鳴曲把前五首奏鳴曲的風格表現得更為徹底,更加率真,更加雄偉,可視為普羅科菲耶夫鋼琴音樂中的代表性杰作。這些奏鳴曲于1939年開始寫作,但完成的時間卻不相同,其中《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Op.82)完成于1940年,這是真正顯示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奏鳴曲實力的大型作品,全曲由完整的四個樂章構成,作品中有著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和異常豐富的內容以及在古典結構中展示出來的俄國式的抒情性。
《降B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Op.83)完成于1943年,又稱為《斯大林格勒奏鳴曲》,這是一首用現代技法與風格寫成的樂曲,被譽為20世紀現代鋼琴音樂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第一樂章采用無調性手法,作者在打擊樂般尖銳的音響中融入一些帶有哀愁氣氛的歌謠式曲調,表現出戰爭年代人們的情感變化;優美而抒情的第二樂章洋溢著作者年輕時的浪漫氣息;最后是托卡塔曲般急速的終曲,堅決無情的技巧風節奏和尖銳的不協和音,以及大塊的和弦織體,描繪出一幅前蘇聯人民不屈不撓奪取最后勝利的英雄畫卷。
《降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曲》(Op.84)完成于1944年,在這里普羅科菲耶夫完全摒除早期的作曲風格,開拓出晚年作曲法的新境界。與前兩首相比,音樂中的猛烈、尖銳性已有所遲緩,可明顯看出他晚年簡潔單純的曲風。第一樂章《柔和的行板》,具有鮮明的和聲色彩,旋律線條錯落有致,音樂充滿寧靜的抒情性。第二樂章《如夢的行板》,樂曲自始至終漂浮著難以捉摸的神奇曲思,具有小步舞曲風的抒情旋律。具有運動性的第三樂章是一首含有華麗尾奏,長大而典型的回旋曲式。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家李赫特評論這首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所有奏鳴曲中最豐富的”,“它有復雜的內在生命和深刻的對立。有時它似乎靜止不動,像是在聽時代無情的進行。這首奏鳴曲沉重到有點難以掌握,不過它是豐富的沉重,像是一顆碩果累累的大樹。”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以三首“戰爭奏鳴曲”達到了頂峰,1945—1947年間他又創作了一首《C大調第九鋼琴奏鳴曲》(Op.103),是他在尼可里納山莊休養時的作品。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普羅科菲耶夫晚年借用明確的調性,重新樹立抒情趣味的風格和采用平易技巧的特色。晦澀的和弦與復雜的對位法已消失,主題為平易近人的大眾歌曲風旋律,左右手常借八度音程烘托出明晰的樂意輪廓。作者在此曲中嘗試運用一種新的手法,也就是各樂章的尾奏預示下一樂章的開頭主題,終樂章再回歸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使全曲成為一個靈活的有機體。這是一首由四個樂章組成的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具有俄羅斯民謠風的樂曲,令人聯想起俄羅斯正教的圣歌;帶有詼諧曲性質的第二樂章,使人有和諧寧靜之感;第三樂章中,歌謠式的部分與激烈的部分交替呈現,猶如斯拉夫民謠《悲歌》的旋律樣式,主題就像古老而令人懷舊的旋律,有著沉靜安詳的氣息,華麗的鋼琴奏出教堂鐘聲般的音響;第四樂章是充滿活力、略帶進行曲風格的回旋曲式,展開部輕輕地回想起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樂曲在此動機的呈示中靜靜地結束。
1953年初,他抱病譜寫第十鋼琴奏鳴曲,但是作品未及完成,他便于3月5日去世。普羅科菲耶夫一生譜寫了許多偉大的作品,備受世人贊賞,歷久不衰。他是20世紀眾多音樂天才中作品被演奏得最多的作曲家之一。《戰爭奏鳴曲》《第五鋼琴協奏曲》《左手協奏曲》《古典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彼得與狼》《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名曲,都是愛樂者耳熟能詳的樂曲,至今依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