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的豐宗來連電腦都不會開,卻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為刷爆微博和朋友圈的“網紅”。前幾天,他舉著小黑板在玉函立交橋下招攬生意,被位網友拍下來傳到網上。8月2日中午,記者輾轉聯系到豐宗來。他對自己的“爆紅”也有些懵,“來找我調鋼琴的人突然就多了,不過兩天的工夫,日程都排到8月中旬了。”
自學成才 從拉二胡到鋼琴調音
下午一點,離開上一個顧客家后,他從路邊買一個煎餅,匆匆坐上公交車,向下一個顧客的家中趕去。咬幾口煎餅,手機又響了,他的檔期已排到8月12日。這便是8月2日記者見到調律師豐宗來時的景象。
豐宗來是濟寧曲阜人,普通農民出身,退休前是一所初中的語文老師。他打小就喜歡音樂,由于家境貧寒,未能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只能拜村里的二胡手為師,沒事拉拉二胡。
“我當老師的時候開始有風琴,還有手風琴。一把手風琴就跟寶貝一樣,一旦壞了都找不到人修。我就開始琢(,怎么修和保養。后來周圍學校的琴壞了也來找我。”豐宗來回憶。
1981年,原山東師范專科學院(1985年更名為曲阜師范大學)的一臺風琴壞了,朋友介紹豐宗來去修。在學校的琴房里,豐宗來第一次見到了有著“樂器之王”美譽的鋼琴。
“那時候沒幾個人會彈鋼琴。我去一看,學校不少鋼琴都壞了,就參照修風琴的經驗上手修鋼琴。”豐宗來說,因為不舍得扔東西,他經常把報廢的鋼琴弦拆下來,再換給別的琴,邊修邊摸索,卻在無意中練就了一身好手藝。
獨門絕活 再破的琴都能修好
豐宗來膝下有一兒兩女。除大女兒在曲阜工作,小女兒和小兒子都已在濟南安家。兩年前,豐宗來隨兒子在濟南定居,開始正式進軍濟南鋼琴調律的市場。
“孩子都很孝順,工作也都不錯,家里不缺我這份錢。可這是我想干的事,不出來我倒不開心了。”退休后,調律就由愛好變成了老人的主業。在曲阜時,老人定期到曲阜師范大學義務調音。到濟南后,他又成了山東師范大學和山東藝術學院的義務調律師。光這樣還不過癮,他干脆寫了塊小黑板,走到哪兒帶到哪兒,做起了鋼琴調律的生意。
他說他調律的方法是獨門絕活:全靠一條布條、一根音叉和一雙耳朵。“我看過正規鋼琴調律師的教材,感覺他們的技術不如我的。一些年輕人在手機裝調音軟件,我也覺得不好。我的方法很簡單,比對幾個固定音階就行,但是能不能聽出來就看個人的天分了。”
豐宗來說,專職鋼琴調律兩年來,他遇過不少“破琴”,弦一擰就斷的不在少數,但也許是窮慣了的關系,他一臺都沒有放棄過,斷了的弦都會想辦法接上,總是想法兒省著點用。
業界良心 一次維修費僅200元
在不少人眼中,鋼琴是“高大上”的代表。豐宗來卻執著于為鋼琴添煙火氣。“在北京,鋼琴調律一次起價就一千塊。濟南的價格也很高。還在學徒的小年輕就要一百五,遇到問題還要再收錢,一次至少四五百塊。我就不這樣,一次兩百塊,多一分都不收。沒錢的咬咬牙也能花得起。”
豐宗來說,他這樣定價為的只是圖個心里舒坦。“我本身就是農民,如果我不會調鋼琴,到勞務市場賣力氣,一天差不多就兩百塊。我干這么輕的活兒,還拿別人好幾倍的錢,實在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何況買鋼琴的可不全是有錢人。為讓孩子學鋼琴,很多家長恨不得砸鍋賣鐵。上鋼琴課很貴,鋼琴調律再開出高價,普通家庭肯定很難承受。”
“有的鋼琴恨不得一輩子調一次就完了。”他半開玩笑似地說。然而,音不準的鋼琴并不能幫助孩子練好鋼琴。“我做鋼琴調律不是為了錢,為的是我的心。可能有人會看不上站天橋、舉黑板,覺得不夠高雅,但我要的就是這個。高手在民間。只要你有心,什么都不是問題!”豐宗來說。